内容详情
“慢”时光里等一场鲜美“蟹”逅
——九龙口大闸蟹撑起建湖“富民伞”
贾安东
冬韵渐浓,里下河鱼米之乡建湖的蟹香愈发醇厚。恒济镇生态蟹塘边,养蟹大户邵建华正弯腰查看蟹笼,笼中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大闸蟹钳爪劲健,当前打捞工作有序进行,一只只肥硕蟹品接连出水,即将发往各地市场。“此前坚持‘再等三天’,就是为了让蟹的膏黄达到饱满醇厚的最佳状态。”这份“不赶早”的坚守,让九龙口大闸蟹“晚一点更鲜”的口碑在市场上愈发响亮。如今,建湖10万亩蟹塘年产1.3万吨大闸蟹,15亿元产值的背后,正是水乡人“等得起”的品质哲学与产业智慧。
蟹塘“慢哲学”,宁舍商机不丢品质
11月的邵记九龙口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3000亩蟹塘波光粼粼,伊乐藻、轮叶黑藻在水中轻轻摇曳,既是大闸蟹的“天然产房”,也是净化水质的“生态系统”。邵建华的手机每天都会收到数十条采购商催单信息,他养殖的“邵记茗蟹”日销量稳定在1.5万斤至2万斤,却始终坚守“按塘分批、达标即出”的原则。
“中秋国庆期间,不少蟹商把刚脱完壳的螃蟹拉去售卖,我们塘里也有达到上市规格的,但捏着壳子发空,坚决不能卖。”技术员汪宗辉蹲在塘埂上,随手抓起一只母蟹掂量,“你看现在这只,顶盖儿硬实,脐部鼓得发亮,这才到了邵总说的‘最佳赏味期’。”
在邵建华的养殖日志上,每个塘口的水温、溶氧量、螃蟹生长数据都记录得一清二楚,8号塘水质偏肥,再调两天水;15号塘公蟹红嘴率刚到80%,还差10个百分点。他扒开塘边的饵料盆,里面是刚剁碎的小鱼、螺蛳和玉米,“喂的都是天然食料,就像给螃蟹‘吃粗粮’,肉质才紧实弹牙。”这份执拗换来了采购商的深度信任,苏南客商王老板说:“邵老板的蟹要等,但每次到货都比预期更鲜,我们愿意提前打定金排队订货。”
养殖“巧门道”,生态打底科技赋能
“建湖的水,是养蟹的宝。”邵建华舀起一瓢塘水,清澈的水中能清晰看见水底的螺蛳壳。建湖地处里下河腹地,蔷薇河的活水穿塘而过,水质PH值稳定在7.5-8.5之间,是大闸蟹生长的“黄金水质”。当地渔民流传的“蟹大小看水草,蟹肥瘦看水质”老话,如今形成可落地的科学养殖标准。
在邵建华的蟹塘里,各类水草覆盖率保持在60%。“这些水草是‘生态卫士’,既能净化水质,又能给螃蟹脱壳时提供躲避天敌的场所。”他指着塘边的智能监测设备介绍,水质传感器每两小时传输一次数据,一旦溶氧量低于5毫克/升,增氧机就会自动启动。“以前靠经验养蟹,现在靠科技赋能。今年高温天少,我们趁机优化了投苗密度,亩产比去年增加100多斤,达到300斤以上。”
从“靠天吃饭”到“科学养殖”,蟹农的转变离不开政策支撑。建湖推广“六好”养殖模式,从苗种、塘口到饵料都制定了统一标准。“我们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优质河蟹品种,同时组建技术指导团队,常态化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县水产站负责人表示,科学养殖让大闸蟹品质更稳定,也为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业“大文章”,品牌聚力富民兴农
邵建华的品质坚守并非个例。在九龙口大闸蟹养殖核心区,“等蟹熟”已成为养殖户的普遍共识。“以前有人抢早上市赚快钱,现在大家都明白,砸了‘九龙口’的招牌,谁也没饭吃。”一位养殖户坦言,推迟上市虽然牺牲了部分短期利益,但让大闸蟹品质更有保障,也让品牌口碑越来越响。
为让“好蟹有好价”,我县构建了全链条产业保障体系。建立全程监管与追溯机制,从苗种培育到上市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消费者扫描溯源码,苗种来源、养殖日志、检测报告等信息便会实时显示。同时,通过展会推广、电商等多种渠道,持续强化“晚一点,但更好吃”的品牌理念,让九龙口大闸蟹的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
如今,小螃蟹已撑起建湖的“富民伞”。作为当地特色水产支柱产业,九龙口大闸蟹养殖面积达10万亩,拥有15个千亩连片养殖基地和2个千亩育苗基地,形成了苗种培育、生态养殖、蟹粉加工、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近3000户农户从业,年产值高达15亿元。
暮色降临,邵建华的蟹塘边依旧一片忙碌,远处的冷链车上,刚打捞的达标大闸蟹被迅速装箱,带着水乡的鲜香,奔赴全国各地的餐桌。“养蟹和做任何事一样,急不得。”邵建华望着塘中自在游动的螃蟹说道,腿圆、壳硬、嘴红,烧出来满膏满黄,这样才是好螃蟹,才对得起消费者的期待。
从一只蟹的品质坚守,到一个产业的蓬勃发展,九龙口大闸蟹的故事,正是“质量兴农”的生动实践。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建湖人“慢下来”的执着,不仅让水乡鲜味飘得更远,更走出了一条稳健的乡村振兴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