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饮水思源 缘木思本

(序)

张书军

好诗文,不只有国家课程教材中的经典,其实还有乡土先贤的名篇。《孙大鹏诗文选集》就是我们建湖高中宝贵的校本课程读本。本书包括书法选和诗文选两部分,沉浸其间,思接百年,阅读体验可谓震撼。

孙大鹏先生,字海南,建湖县大孙庄人,出生书香门第,家学渊远:5岁入家塾,6岁读“四书”,9岁诵“五经”,17岁赴左新舍馆收徒,22岁应临淮属岁试中第一名秀才,39岁应秋闱乡试中举。科举废除,先生便以法政入仕。52岁,已过知命之年,先生赴浙江施政履职。官阶低微,总能造福一方;宦海浮沉,总能找到生命出口。

“男儿生当乱世秋,怀抱利器正堪投”。1907年,先生考入浙江省立宪政研究所,又以优等第一名成绩选入浙江政法学校官班深造,以期毕业后为建立法制国家贡献力量。为此,先生积极倡导法制传承,以安民定国。先生求真务实,思想开明。常山考察,谋求实业富民救国。密查三衢更治,束装步行千余里,察访4个县,历时40日,不畏严寒,不辞辛苦,事前不扰民,事后主动为地方官建言献策,归后写成《三衢采访记》。“心清闻妙香”“欲寻祠墓已蓬蒿”,先生始不失道家出世心性;“宵深霜重逼人寒”“美人迟暮未心灰”,先生终不忘儒者入世担当。这,恰如先生书法,柔中见刚、圆融洒脱。“家藏东海书千卷,归载西湖月一船”,满腹经纶、满怀抱负,一身正气、一路汗水,仍遭诬陷。平反后,弃官归里,只一船月辉,看似自嘲,实则精神贵族的自励。

先生厌弃官场,也未止于“独善其身”,而是立下“乐育英才、振兴中华”的大愿。“秋老偏争晚节香”,先生捐资创办大孙庄、梁垛乡两所国民小学,将“国家兴亡,重在教育”的理论变为自己的实践活动,开县境中部兴办新学先河;动员周围几十里内的仓家冈、徐王庄、肖家荡等20多处庵堂庙宇,献出山田,腾出偏殿厢房,兴办学校。1925年,先生创办私立海南中学,自任校长,捐12间楼屋作教室,献良田5顷,学校费用全由学田收入解决。先生从旧教育走出来,却能破旧立新。学校男女兼收,贫寒子弟入学一律免费,反对奴化复古,提倡白话文,为盐阜地区新文化启蒙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后来,海南中学成为重要的干部培养学校,在发展壮大中分立出建湖县中学。先生是建湖高中文脉的源头,是盐城近现代平民教育的奠基人。

“从来有为之士,必度其材力,能胜者奋勇以前,不达其目的不止”,先生在《诫子书》中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吾所望于汝者,惟在农桑实业”,实业成才,实业兴乡,实业报国。震耳发聩之言,至今仍极具现实意义。

从闭门潜修的“大脱子”到投身民主革命的“不痴”,先生为革命奔走呼号,倡导剪辫子、不缠足,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推动了盐城西北地区反封建运动。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先生到多校发表演讲,宣传反日反帝,指导话剧《八十三天皇帝梦》《打倒列强》。69岁,先生率师生代表,手擎彩旗,高呼口号,步行百余里,欢迎北伐大军。

学校历史不该是尘封的,更不该是冰冷的。一段汗青、一部诗文、一尊雕像,其背后是温暖而震撼的力量。“饮水思源,缘木思本”,我们明白从哪里来,才能知晓将到哪里去,才能懂得当下的生命意义。

(作者系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