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辞官办学启民智 诗文隽永仰前贤
——《孙大鹏诗文选集》赏读
前 言
孙禧斌
教育家、诗人、书法家孙大鹏
戴国禾画
编者按:百年荣光,春华秋实。今年是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诞辰100周年。5月2日,学校举办了百年校庆一系列活动。建湖高级中学的前身是我县教育家、诗人、书法家孙大鹏先生于1925年9月独资创办的盐城私立海南中学,经过几代建湖高级中学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现已成为江苏省合格重点中学、江苏省示范性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纪念孙大鹏先生,弘扬他的家国情怀,《城事》专版专题介绍孙禧斌编辑的《孙大鹏诗文选集》一书,透过这部诗文集,让我们全面了解这位水乡名人的才华和爱国爱乡的故事。为此,本报将该书《前言》《序》《后记》以及部分诗文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建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楚汉雄风与吴越灵韵两种文化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盐阜文化。自清朝中叶以后,吴越文化影响更甚,特别表现在重视教育方面,向学重教、读书入仕之风日盛,从而使原盐城县境内成为近代苏北诸县中人文昌盛、士绅文人荟萃之地,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陆秀夫、乔冠华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而建湖县城南大孙庄在明清之际便涌现明末进士孙榘、清廷文学侍臣孙一致、清末举人孙大鹏等3位文化名人和品级不等的仕人,被誉为“一门双进士,两朝六清官”。
一
光绪丁酉举人、后任湖州厘捐局事、兼署乌镇同知的孙大鹏先生不仅是我们盐城乐安堂孙氏家族杰出的文化名人,也是盐城地区较有影响的教育家、诗人与书法家。
孙大鹏原名孙汇潢,字海南,生于1859年8月,受益于书香门第,祖父孙苞芗、父亲孙和衷均在大孙庄族办私塾以教书为业。他继承衣钵,17岁开始教书生涯。1881年考中秀才,1898年考中举人,赴京充任会典馆。其间清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他已认识到以教育唤醒国人、振兴中华的重要性。
1904年9月,袁世凯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成趋实学,朝廷也诏准自丙午科(1905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1905年,孙大鹏因父母先后病逝服除入都,恰逢废除科举而失去了报考进士的升迁机会,并撰文认为:“科举时代缚束聪明才智之士,尽致于诗文词赋,停而罢之,诚为当务之急。”
1910年8月,孙大鹏以优等第二名成绩毕业于浙江政法学校,受巡抚增韫赏识,被委任为绍属会办征兵官。他奉增巡扶令密查三衢吏治,体察民情,勤政爱民,兴办学校。1911年秋,他奉布政使吴引荪委办湖州厘捐局事、兼署乌镇同知任职期间,受贪官诬陷而心灰意冷,平反后辞官归里,立下“乐育英才,振兴中华” 的宏愿,创办多所中小学,将“国家兴亡,重在教育” 的理论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二
孙大鹏出生在中国近代千年一变的社会转型与近代化的发轫时期,以废除科举前后的清末民初这个现代与传统交锋的变革时期,他的政治信仰、人生境遇及生活目标等发生了巨变,与盐城本地士绅文人不同,在外游历、求学和做官的经历,使他的视野较为开阔,崇尚新潮。当然这期间还有诸如吴东园、陈玉澍、季龙图、宋泽夫、夏嵩、乔炳、孙达伍、孙仲强、郝儒琳等士绅文人,他们比较了解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对时势较为敏感,思想比较超前,能够参考与引进外地或外国的先进做法,考量盐城社会的现实问题,他们办新学,担任县议员,活跃于盐城的社会和政治舞台,从而发挥了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创办中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在盐城境内开花结果,如宋泽夫于1924年创办了亭湖中学,郝儒琳也于1924年创办了建溪中学,孙大鹏于1925年创办了海南中学,夏嵩、乔炳也于1925年创办了群英中学,周宣德于1927年创办了盐城中学,孙仲强于1931年创办了鸿文中学,这些大多是私立中学,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孙大鹏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孙大鹏从小深受孙氏家训“耕读两行”的影响,以孙榘、孙一致两位文化前贤为榜样,发奋苦读,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而深知读书能够改变人生的道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辞官归里,积极投身民主革命潮流,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推动了盐城西北地区的反封建运动。1913年,他捐资创办了大孙庄、梁垛乡两所国民小学。1925年,他献良田5顷,楼房12间,在建湖钟庄独资创办盐城私立海南中学校,并自任校长,他慷慨解囊的办学义举,功在当代,利于千秋,值得后人称颂。
海南中学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洗礼,被人们誉为盐阜地区抗日第一校,无论是在抗日战争年代、解放战争年代,还是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海南中学为国家与地方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永载史册。
三
孙大鹏的诗文著作较多,著有《盐城芹香录考证》《三衢采访记》《草堂杂咏》《遁斋文存》《宦海风波记》等,遗憾的是大多已散佚,无从查考,幸好他在重修孙氏家谱时收录了部分诗文。
《孙大鹏诗文选集》所载诗文均刊于孙氏宗谱艺文篇,本书选录了70余首诗、15篇文章。这些诗文主要是孙大鹏(公元1910年)在浙江省为官时,奉使三衢考察4个县(常山、开化、江山、汤溪),历时40天跋涉千余里归来后,写成的诗文。
从他的诗文中不难看出,孙大鹏先生虽在浙江做官时间不长,但为官一方,却心念百姓。他不仅执法如山,廉洁奉公,而且学识超群,品德高尚,其忧国忧民之情充满在每一篇诗文中,通过写景、记事、抒情等方式,为读者描绘了清末民初浙江山区的一幅幅史实画面,使读者在吟诵之余对那个变革时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孙大鹏在常山考察时,忧国忧民,提出了“全球各国重森林,财用源从实业寻” 的致富主张;面对国破山河,他在诗中抒发了“古郧吾宗有杰士,忧时爱国心如系”的豪情;当听闻甲午海战遭致战败后,他悲愤交加而引吭高歌“拔剑斫地鸣不平,请缨一展终军志”;他对晚清的腐败无能深恶痛绝,在诗中感叹道“黑暗何时见曙光,问谁医国有良方”。总之,孙大鹏先生在诗文中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科学,因地制宜,挖掘致富途径,为工农业服务的思想,令人敬佩。因此,重新选编《孙大鹏诗文选集》,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他的诗壮怀激烈,震憾人心,如今读来,仍使人振奋不已。
四
从《孙大鹏年谱》中不难看出,孙大鹏的一生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以1897年、1911年为两个分水岭,1859年到1897年为读书科举阶段,1898年到1911年为做官阶段,1912年到1928年为辞官办学阶段。他的人生历程与思想转变在诗文中均有体现,为我们阅读与理解他的诗文提供了依据。
余士林先生在评价孙大鹏的诗文时说,孙大鹏先生吟咏于辛亥革命前后,善书能文,吟咏工整,诗风别致,内容丰富,语言精致,体裁多样,韵味浓郁,音律铿锵。同时,诗文的思想性、艺术性亦较强。他因时而感事,睹物以兴怀,除了少数应酬之作,大部分是作者宦海生涯的真实写照。孙先生以实际行动实现了他“育人才、启民智、兴国家”的办学宗旨。诗文体现了先生爱国爱民的思想,亦是民族传统文化之遗产。现在读来,他的诗文依然是一本很好的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很值得一读。
(孙禧斌,建湖县颜单镇大孙庄人。他因受孙氏家族孙榘、孙一致、孙大鹏等文化名人的影响,工作之余,积极投入文学创作,现已出版清廷文学侍臣孙一致《孙一致诗词选注》与明末书法家宋曹《会秋堂诗集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