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话年味 贺新春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我们满怀喜悦迎来了乙巳蛇年的春节。在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声笑语,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符号,更是情感与文化的深度交融,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期许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这个欢庆的时刻,我们策划了本期蛇年新春特刊,旨在与广大读者共同回味那些关于春节的温馨记忆,感受那份阖家团圆的幸福与喜悦。从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象,到家家户户的年夜饭桌;从孩子欢天喜地的嬉戏声,到长辈慈祥的笑容和祝福声,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和人情味。
乙巳蛇年,灵蛇献瑞。我们愿与每一位读者共同分享这份喜悦与祝福,让这份来自心底的温暖与幸福,伴随着新年的钟声,传递给每一个人。
——编者
本命年畅想
姜涵文
我属蛇,今年是我的本命年。
因为我是腊月十六生日,所以生日才过几天,蛇年就悄然来到了我的身边。
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一个新年都是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过去一年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的开始。新的蛇年,对于世界而言,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普通节点,但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它却是充满希望、梦想与挑战的新篇章。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我回望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以一颗感恩的心,迎接我人生中的第三个蛇年。
2024年,对于世界而言,是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的一年。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通信等前沿技术不断突破,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我们看到了无人驾驶汽车在街道上穿梭,远程医疗让医患之间的距离变得不再遥远,这些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开拓了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而对于我个人而言,2024年更是充满了成长的快乐。在人生的第一个职场上,我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中保持冷静,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每一次的跌倒与爬起,都让我更加坚韧与自信。在学业上,我仍然在努力考取教师资格证,仍然在坚持绘画与写作,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在生活中,我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的相聚时光,每一次的欢笑与泪水,都成了我心中最宝贵的回忆。
2025年,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又是一个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起点。对于新的一年,我有着明确的规划和无限的期待。首先,我计划在职场上更进一步,通过持续学习和工作,提升自己的网格员水平,争取在工作中做得更好,为社会及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确保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与家人和朋友共度更多温馨时光。
在学业上,我计划深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写作和绘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我深信,只要不断学习,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时代淘汰。此外,我还希望能够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比如学习一门新语言,或是掌握蜡笔画技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新年,也是家人团聚、情感升温的时刻。我期待着与家人共度更多温馨时光,无论是围炉夜话,还是共赏春花秋月,这些平凡而珍贵的瞬间,都将是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同时,我也不会忘记那些远方的朋友,虽然距离让我们不能常伴左右,但一份份真挚的祝福、一条条温暖的短信,足以跨越千山万水,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蛇年,我的本命年。让我带着对过去的感恩、对未来的希望,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在新的蛇年里,在新的追梦路上,不断同行,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华彩篇章。
从年画说起
古汶
记得儿时过年村里人都喜欢贴年画,年画上的内容大多是杨子荣、李玉和、郭建光、江水英等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假如我想一睹英雄风采,得跑邻居家去,因为我家没有年画。虽然一张画两毛钱左右,但是母亲的家庭预算中没有这笔开支,除了购买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以外,也确实挤不出一分钱来可以挪作他用。
墙上没有年画或许少了些喜庆的气氛,可是墙面终归没有空着,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以后,父亲有两件事必做,一是扫尘,二是贴奖状。尽管是土坯墙茅草房,但照样收拾得干干净净亮亮堂堂。那时我家兄弟姐妹6人中有5人是中小学生,大姐因为是长女只好帮父母操持家务,挣钱养家。我们在校的5个学生每学期都能拿回几张奖状,堂屋的客厅里正面墙中央是一幅毛主席像,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一道风景。在领袖像的两侧就是我们的奖状了。奖状上的背景几乎都是南京长江大桥,再加上一个鲜红的公章,千篇一律,着实有些单调,但是父亲却很喜欢这份单调,并且把它看得很重。每次贴奖状时从不用浆糊,只用图钉,一是为了以后有新奖状的时候,可以根据内容调整位置或次序;二是为了不留污渍,而且必须按大小排列整齐,很有规则。贴好以后,父亲会微笑着站在客厅里仔细端详一会,像是推敲,又像是在欣赏,然后哼几句无名的淮剧小调。在这些奖状中,数两个哥哥的较多,内容也不一样:三好生、优秀班干部、作文竞赛第一名、填词连词竞赛第一名等,唯一一张数学竞赛奖状是二哥的,并且是第二名。从墙上便可看出,我们兄弟姐妹那时起就有点偏科了。正面墙上贴满了,就向东西两面墙上延伸,东墙上还有几张父母和大姐“农业学大寨”的奖状,高高地位于顶端。
后来,墙上悄悄地有了我们的《入伍通知书》和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后来,奖状墙上便有了印有“八一”军徽的喜报。我们村里向军属送喜报的场面,隆重而又热烈,喜庆而又庄重。书记、大队长、民兵营长必须登门祝贺,必须敲锣打鼓,声势浩大,告晓乡邻;除了部队发的喜报以外,还必须送上一朵大红花。这一刻是父亲母亲最幸福、最骄傲、最激动的时刻,脸上的笑容最美,心里的喜悦最甜。在他们看来,一张喜报、一声锣鼓、一朵红花,就是对他们的最高褒奖、最大肯定、最好报答。以前为儿为女经历过的苦难都是值得的,或者说,和这一刻的幸福相比,以前遭受的坎坷再苦再累都算不上什么。天上飞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20世纪70年代,我家很穷,我们吃的基本是最原始的绿色食品,生产队干部劝我父母让我的两个哥哥辍学务农,以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父亲就说了一句话:生子不读书,等于一窝猪。有一位姓马的老师竖起大拇指,力赞!并断言日后村上最牛最幸福的人必定是我父母。还真是被马老师言中了,远见来自卓识。
年画里,奖状上,有我们对英雄的崇拜与景仰,有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有喜庆的年味,有天真的童趣,更有时代的烙印。如今年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它所承载的历史积淀却磨灭不掉,是我们这一代人生命年轮中重要的一环,每每想起,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难忘儿时拜年之乐
徐清国
笔者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老家在冈西镇陆河村院道港庄子上。那时,每家大都有三五个兄弟姐妹,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精神生活简单纯粹的年代,过年的氛围无比浓烈,那是我们孩子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过年,有新衣新鞋穿、新帽戴,能吃到各种美味。最让我们快乐的,还得数儿时的拜年。它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承载着我无尽的欢乐与美好的回忆。
大年初一清早,伴随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们兄弟几个就早早起来,穿戴整齐,吃完汤圆,先给长辈拜年。那时候,一个大家庭虽已分家,但都靠近住在一个庄子,我们晚辈逐一登门给祖辈、父辈拜年。先长辈后平辈,代表着对长辈的敬重,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也是中华民族尊老传统美德的体现。长辈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纷纷给我们发红包。那时的红包只是用一张红纸裹下,里面一般只有几毛钱,但对我们来说,却无比珍贵,拿在手里,心里乐开了花。这红包钱都舍不得用,回家交给母亲,开学贴补学费。
给家里长辈拜完年,我们三五个成群、十来个结队,欢欢喜喜走着,挨家挨户拜年。庄上邻居、舍上人家跑遍了,我们还到邻村近户拜年。一进门,孩子们就响亮地喊着“新年好”“拜年啦”。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祝福话语。遇到老人,“祝新年愉快、健康长寿!”遇到中青年人,“祝身体健康、工作胜利!”对兄弟姐妹和年龄相仿的人,“祝学习进步,天天快乐!”还有一些开小店或做手艺的人,“祝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这些话语虽然有点俗套,但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祝愿。这一声声祝福,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浓浓的温暖之中。
我们一群孩子,拜年时都会获得“彩头”。每到一家,主人都热情地招呼我们,拿出准备好的大糕、糖果、瓜子、花生等,往我们口袋里塞。这些现在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小零食,在当时可是珍贵的物品。我们会像小馋猫一样,把口袋装得满满的,一趟又一趟回家掏出来存放。那一颗颗糖果等“彩头”,就像一个个小“元宝”,承载着乡亲之间的情感和祝福。有的较富人家,还会给拜年的大些男孩散支香烟,好的有“大前门”“飞马”牌,次点的有“玫瑰”“丰收”“勇士”等。我们虽不抽烟也笑纳,回家送给抽烟的长辈,他们好开心,我们很快乐!
过年大多是艳阳高照的晴好天,但也会遇到雨雪天。儿时拜年可不论天气,哪怕是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也阻挡不了我们拜年的脚步。“瑞雪兆丰年”。记得有一年下了好大的雪,地上的积雪足足有大几寸厚。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棉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落在我们的肩头、脸上,可我们一点儿都不觉得冷,一路上打打闹闹,欢笑声回荡在雪地里。遇有年前下雨,新年放晴,我们就趁着泥泞路面冻得硬硬的“早冻”,走起来更带劲,别有滋味地享受着拜年之乐。
拜完大年,收获满满,兴奋不已,兄弟互相分享、比较、交换“彩头”。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早已准备好丰盛的饭菜,热气腾腾地摆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谈论着拜年时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那种快乐至今难以忘怀。儿时的拜年,那份面对面的亲切和温暖,那种浓浓的年味,是一段充满欢乐、温馨的时光,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让我懂得亲情、友情的珍贵,承载的情感和记忆,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岁月流转,儿时拜年的美好时光只能留在记忆中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越来越普及,拜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过年只是手机发个信息、打个视频电话,就算拜年了。新的方式虽然方便快捷,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传统习俗里蕴含的情感。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应回顾曾有过的难忘经历,感受那些传统习俗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把这些传统习俗传承下来,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让美好的情感在岁月中延续。
花开富贵
陈文祥
清晨,还在被窝里睡觉,爱人手机“嘟嘟”地响了。一接,快递员打来的,叫她拿快递。我问买的什么东西,爱人笑嘻嘻地说,蝴蝶兰。
爱人揉揉眼睛,立马“鱼跃”起来,套上睡衣,兴冲冲跑出了家门。
呵呵,每年临近春节,爱人必与鲜花较劲,我早已习惯她的做派了,听之任之。这,似乎与对联、糕果一样,成了我家多年的必备年货。
我们老两口住两室一厅,宽宽大大。说实话,一年到头,各式各样的盆栽花草,从来没有间断过。虽然名贵的花不多,但普通的一花一草,在我们眼里,同样会活蹦乱跳,秀色可餐,给烟火日子点缀出勃勃生机。家,因此更加漂亮,更加温暖,一如美女搭配了时装。
我喜欢花草,但属于“叶公好龙”型,只会欣赏,不会养花。君子兰、红掌、白掌、兰花,因我照应不周,饱饿不均,被我倒腾夭折了许多。以至于储藏间里空花盆一摞又一摞。爱人“下通牒”,禁止我插手帮倒忙。
这下,长花种草的担子便落到了爱人身上。隔三岔五,她便到邻居家串门,讨教长花种草的经验,还和邻居到花圃拜师学艺。浇水、施肥、修剪,一步一步地摸索。渐渐地,爱人养花手艺入门了。家里阳台打扮成了人见人爱的花台,万紫千红,四季如春。餐桌上、茶几上、电视柜上、床头柜上,一盆盆鲜花,乖巧伶俐,左拥右抱。看一看,闻一闻,心头便乐成一朵花。
有鲜花相伴的岁月,我家的日子热辣滚烫。阳台上,一盆盆长寿花竞相开放,君子兰亭亭玉立。房间里,风信子高举火炬,茶花含苞待放,百合花香气扑鼻,文竹文雅娴静,蟹爪兰热情奔放。这些小可爱,如同幼儿园的孩子,给我家带来无尽的欢乐与温馨。
有如此多的花草陪伴我们过大年,足矣。可爱人并不满足,她有她的理论,过年必须隆重、热闹。几盆花,小钱而已,开心最重要。只要看中的花,她就买买买,这节奏,恨不得把家打造成美丽花园才罢。
放在先前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这是想也不敢想的。别说花钱买花,农村人即便在家前屋后边角地栽棵栀子花,长棵月季或者万年青,也会被人说闲话,甚至被视为败家子,不如长青菜栽根葱实在。毕竟,花不能当饭吃。我爱人就曾有过这样的遭遇。
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什么法子呢,当家知道柴米贵呀,往日过年,形同过关,人们根本潇洒不起来。
时髦也好,洋阔也罢。今天,我们过上了鲜花一样的生活。买鲜花,过大年,成了千家万户不约而同的新时尚新习俗。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花开富贵,花开新年,我们的生活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