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为人民办教育 为革命献终身

——曾干烈士传略

曾干(1925—1949),原名曾如燧,钟庄街道钟家庄人,出身农民家庭。父亲曾文权是知识分子,曾任建阳县第一届参议会参议员、二区文教督学、宋成乡财粮委员。

曾干少时勤奋好学,8岁入陈村小学读书。14岁考入时化中学,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该校停办,转往海南中学就读,次年夏毕业。毕业后,因家庭经济窘迫无法继续读书。此时,曾干的岳父从上海赶来,欲带他去上海帮助管理几爿店铺,并将家产交他掌管,但他坚定地说:“日本侵略者已侵占半个中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救国!”不久,他在家乡和曾小峰、郑士佳等进步同学一起走上教育工作岗位。

1943年秋,曾干在二区姜家湾办起一个初小,姜湾一带的群众对抗日教育缺乏认识,孩子读书也只愿上私塾,不肯进学校。曾干便串门走访,一个多月时间,动员30多个学生入学。开学不久,他了解到姜湾后沟有几户人家的孩子,因没钱买书和笔墨不能入学,就在自己每月几十斤小麦的微薄待遇中,拿出部分购买学习用品,使那几户孩子也能上学读书。接着曾干又创办范墩初小、陆庄初小。他每到一处,都把毕生精力和全部津贴用在为人民办教育上。

曾干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勤奋的革命精神,多次受到领导的赞扬和同志们的好评。他所工作的学校,曾先后获得“冠军”“小英雄”锦旗。1943年10月,曾干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更加积极。1944年夏,他被调至敌情严重的陈家堡办学,在陈堡初小工作期间,白天上课,夜晚动员和组织群众。学校附近的青年陈锦高在他的启发下参加了革命。同时,他还经常到被日伪军占领的湖垛镇探听敌情,张贴标语。曾干从事教师3年多,寒暑假从未休息过半天,不是参加学习,就是帮助地方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

1945年10月,曾干调任建阳县二区松樵乡乡长。松樵乡经常有敌人骚扰,敌情严重,群众生活极为困苦。每到春天,全乡不少群众田里无种,缸中无米。面对这种情况,曾干不气馁、不畏难,他带领乡村干部跑遍各家各户,帮助解决各种困难。松樵乡有一个戴姓汉奸屠夫,勾结日伪军,将群众的耕牛抢去宰杀,导致该乡耕牛大量缺乏。针对这一情况,曾干利用这个汉奸回家过宿的机会,一天傍晚带领十几个民兵前去捉拿处决,为全乡人民除害。同时,他还向夹港乡、建新乡群众借牛,及时解决春耕缺牛难题。次年夏,松樵乡霍乱病流行,因缺医少药,不少患者死去,群众泣不成声。曾干见此状况,心如刀绞,后听其父说老家有一位吕姓乡医治疗此病很有成效,他连夜赶回老家,请乡医到松樵乡,救治不少患者,群众称他为“救命恩人”。

1946年秋,国民党反动派猖狂地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建阳县人民为保卫土地改革的胜利果实,各区均组建一支百余人的保田保家的自卫武装,曾干被调任区保田大队副政治指导员。一年后,升任建阳县总队一连政治指导员。不久,调任苏北独立旅二团二营五连指导员,1948年10月,调任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二十九军八十七师二六一团三营任政治教导员。渡江前夕,刚解放不久的泰州一带缺少干部,领导考虑到曾干在淮海战役中负过伤,准备将他留在泰州工作。曾干得知后,多次向部队首长提出请求,要和同志一起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部队首长见他意志坚定,同意了他的请求。

1949年4月23日,大军横渡长江,曾干带领三营先遣队部分战士刚登上江阴滩头,遭到驻江阴要塞的国民党步兵营敌军反扑。情况十分危急,曾干在离岸较远的船上带头跳入滔滔的江水中,迅速游到岸边指挥战士阻击敌人。接着他又带领一个排的战士,绕到敌营背后,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大军横渡长江后,乘胜追击。不日,解放上海的战役打响,曾干所在的营绕过淞江县城,沿淞沪公路向七宝镇和龙华机场进发。

1949年5月26日,在攻打淞沪泗泾桥战斗中,盘踞此处的国民党军在碉堡中举起白旗投降,因部队急于向七宝镇和上海市中心区挺进,匆忙接受这股敌人的投降,未及时收缴他们的枪械。5月27日上午 8时许,曾干从团部接到新任务后,到三战区野战医院探望伤员,并带着11名伤愈的同志重返前线。当他们走到离泗泾桥约200米的地方,突然遭到桥南碉堡里的假投降敌人的火力袭击,曾干腹部受伤,仍伏在公路上指挥战斗。敌人见曾干等仅有10余人,便冲出碉堡向他们扑来。当这股残敌离曾干等人仅几十米远时, 12名战士用身边仅有的枪支和手榴弹还击,击毙10多个残敌,除陈副连长冲出包围圈外,曾干及其余10名同志不幸英勇牺牲。陈副连长在得到大部队增援后,又杀向敌群,歼灭这股狡诈的残敌。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曾干等革命烈士,在淞江县九里亭兴建烈士公园,1980年又建立一座 4米高的纪念碑。

县委党史办